-
中醫名家臨床筆記:中醫自學百日通. 第一部, 第1天-第25天
-
點閱:403
168人已收藏
- 作者: 張湖德, 單麗娟, 王存芬主編
- 出版社:大堯文創
- 出版年:2011
- 集叢名:杏學經典:3
- ISBN:9789866579288
- 格式:PDF,JPG
- 書籍難度(SR):760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 附註:英文題名:Lea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asily in just 100 days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2-28
一百天學會中醫,最實用的中醫學習手冊。
*承傳老祖宗望聞切問的智慧,循序深入,分科漸近
本套書是坊間難得看到內容循序深入,分科漸近的中醫自學手冊,內容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中藥學、方劑學、婦科、兒科、內科等科以及針灸學、推拿學。
*通俗易懂的文字,自學中醫及中醫保健的諮詢手冊
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降低閾閥,幫助自學中醫者順利跨入中醫之門。並為現代醫學工作者、關心中醫學發展、喜歡接受中醫醫療服務和願意運用中醫方法進行自我保健的廣大群眾提供一本現成的諮詢手冊。
*正確表述中醫學理論並恰當闡釋中醫學概念
中醫學在中國產生,經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的養生方法、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本書除了正確表述中醫學理論,更對比分析了中西醫學差異、辨識和澄清了在宣傳中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全面闡述中醫眾多理論觀點及臨床技能的詮釋和旁解。
*內容彙集饒廣、包羅宏富,可根據興趣和要求,從中取捨
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經歷了先秦秦漢時期、兩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近代和現代五個階段,每一階段中醫理論體系發展又各有其特點。讀者可以了解不同階段中醫的發展,並深刻體認到近代和現代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的特點是,繼承發掘和整理前人理論,同時中醫學已經由近代中西醫匯通,而後走上現代中西醫學結合和多學科研究中醫的道路。
中醫學在中國產生,經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的養生方法、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
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經歷了先秦秦漢時期、兩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近代和現代五個階段,每一階段中醫理論體系發展又各有其特點。先秦秦漢時期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兩晉隋唐時期,中醫理論體系的內容得以充實和系統化。宋金元時期,百家爭鳴,流派紛呈,中醫的理論體系得以產生突破性的進展。明清時期發展的特點,一是集古代之大成,二是提出了一些新的創見。近代和現代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的特點是,繼承發掘和整理前人理論,同時中醫學已經由近代中西醫匯通,而後走上現代中西醫學結合和多學科研究中醫的道路。
本書所載內容,允其彙集饒廣、包羅宏富,正確表述了中醫學理論、恰當闡釋了中醫學概念、對比分析了中西醫學差異、辨識和澄清了在宣傳中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降低閾閥,幫助自學中醫者順利跨入中醫之門。並為現代醫學工作者、關心中醫學發展、喜歡接受中醫醫療服務和願意運用中醫方法進行自我保健的廣大群眾提供一本現成的諮詢手冊。
*正確表述中醫學理論並恰當闡釋中醫學概念
中醫學在中國產生,經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的養生方法、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本書除了正確表述中醫學理論,更對比分析了中西醫學差異、辨識和澄清了在宣傳中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全面闡述中醫眾多理論觀點及臨床技能的詮釋和旁解。
*內容彙集饒廣、包羅宏富,可根據興趣和要求,從中取捨
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經歷了先秦秦漢時期、兩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近代和現代五個階段,每一階段中醫理論體系發展又各有其特點。讀者可以了解不同階段中醫的發展,並深刻體認到近代和現代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的特點是,繼承發掘和整理前人理論,同時中醫學已經由近代中西醫匯通,而後走上現代中西醫學結合和多學科研究中醫的道路。
中醫學在中國產生,經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的養生方法、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
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經歷了先秦秦漢時期、兩晉隋唐時期、宋金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近代和現代五個階段,每一階段中醫理論體系發展又各有其特點。先秦秦漢時期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時期。兩晉隋唐時期,中醫理論體系的內容得以充實和系統化。宋金元時期,百家爭鳴,流派紛呈,中醫的理論體系得以產生突破性的進展。明清時期發展的特點,一是集古代之大成,二是提出了一些新的創見。近代和現代中醫理論體系發展的特點是,繼承發掘和整理前人理論,同時中醫學已經由近代中西醫匯通,而後走上現代中西醫學結合和多學科研究中醫的道路。
本書所載內容,允其彙集饒廣、包羅宏富,正確表述了中醫學理論、恰當闡釋了中醫學概念、對比分析了中西醫學差異、辨識和澄清了在宣傳中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 第一篇 中醫基礎理論入門(第1頁)
- 第一章 緒論(第1頁)
-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第29頁)
- 第三章 臟象學說(第47頁)
- 第四章 氣、血、津液(第96頁)
- 第五章 經絡(第109頁)
- 第六章 病因與發病(第122頁)
- 第七章 基本病機(第156頁)
- 第八章 防治原則(第184頁)
- 第二篇 中醫診斷入門(第191頁)
- 第九章 四診(第191頁)
- 第十章 辨證(第255頁)
- 第十一章 病性辨證(第269頁)
- 第十二章 臟腑辨證(第292頁)
紙本書 NT$ 320
單本電子書
NT$
224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2-28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2-2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