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30
《大哉孔子》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周遊列國,以詩、書、禮、樂、易、春秋治天下;
兩千五百年後,當代國學大師馬叔禮奔走兩岸、講學著述,
還原孔子與《易經》的關係、解說自然與天象的法則,警醒世人。
本書是當代學者馬叔禮「大哉孔子」講座的集結,它的主旨一語驚醒所有熟讀孔子的知識分子:馬叔禮先生感悟出孔子《論語》與《易經》卦象的對照關係。《易經》絕非卜卦算命之學,《論語》裡許多章節都源於易理,其內涵在在發人深省。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至第四章。開宗明義孔子與《易經》之間的關係。孔子以格物的方法解開周易六十四卦,用作治國之道。《易經》六爻陰陽交錯的「卦體」原是沒有卦象的,孔子對應了自然天象與地理作為「象辭」,來和《易經》「卦體」對照,如此就能明白卦理。孔子又是如何解開《易經》?孔子以「心」去感知天地萬物,而悟得日月相推,損益調和不可過大,方能恆久的道理。接著說明《繫辭》是孔子格物以後對《易經》的體會,而且馬叔禮也是繼孔子之後,唯一能以格物之法去解開《易經》的象、理、數複雜關係的傳承者。
第二部份為第五至第七章。馬叔禮從中國曆法、《易經》卦理與二十四節氣這些天地自然的規律道理,接軌到孔子損益執中,順天應人的中庸處世之道。人類要如何從困境中獲得自由?這個生命大哉問,馬叔禮以《易經》卦理與孔子的智慧言論,兩者作出深度結合給了讀者解答:孔子的人格與思想為中庸之道,就是從陰陽調和裡悟出來的處事道理,庸是持之恆久的意思。因此由《易經》中剝卦與復卦相互循環「剝而復返」的道理得知,人應以持中之道回應無限自然;用宇宙觀分辨自己的人生觀,同時校對人類的歷史。
馬叔禮點醒世人,孔子處世的智慧和《易經》的卦理,正是幫助我們理解天地自然之理的途徑。道德價值混亂的當代社會中,人心起浮而躁動,不知如何得以安身立命,如何才可覓得修養心性、推己及人而後淑世天下的人生智慧,本書《大哉孔子》,將會是一帖治心的良藥。
- 【推薦序】(第8頁)
- 觀照孔子思想的《易經》新傳承 文建會主委 盛治仁(第8頁)
- 《易經》裡的敬天愛地之心 臺中市文化局局長 葉樹姍(第10頁)
- 不與天爭《易經》智慧 臺南市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第12頁)
- 【作者序】(第14頁)
- 自序(第14頁)
- 第一章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孔子與《易經》(第21頁)
- 以天道易理修身(第22頁)
- 能避開「大者之過」的賢人(第28頁)
- 天道就是孔子的道(第36頁)
- 用身心感通自然之理就是格物(第46頁)
- 損益執中的哲學(第54頁)
- 其人其學如日月長明(第60頁)
- 後記(第65頁)
- 第二章 天何言哉─孔子所領悟的天理(第79頁)
- 從天地自然看易理(第80頁)
- 開物成務─依循天理發展的社會制度(第88頁)
- 順天應人的政權轉移(第96頁)
- 世間一切智慧的根本(第106頁)
- 第三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 (上)(第117頁)
- 日月星辰般的不朽形象(第118頁)
- 非凡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第122頁)
- 樹立教育典範(第132頁)
- 獨到的教育理念(第136頁)
-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庸之道(第148頁)
- 不犯大者之過的聖之時者(第156頁)
- 不怨天不尤人的修養(第160頁)
- 溫而厲的良師(第164頁)
- 第四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 (下)(第175頁)
- 強調學習與思考並重(第176頁)
- 重視啟發式教學(第188頁)
- 文質彬彬的君子(第194頁)
- 孝悌是一切德行的根本(第198頁)
- 有恆的為學態度(第202頁)
- 追求人生至境─真、善、美(第206頁)
- 充滿創意的不教之教(第212頁)
- 鞭辟入裡的觀人術(第216頁)
- 以自然為師(第218頁)
- 第五章 日月韻律對人與萬物的關係(第227頁)
- 曆法的誕生(第228頁)
- 太陽的運行法則─陽曆(第230頁)
- 月亮的運行法則─陰曆(第234頁)
- 順應自然的中國黃曆(第236頁)
- 孔子為何認同夏曆(第246頁)
- 月亮的力量─黃曆中的陰曆(第252頁)
- 日月並行才是最符合自然的曆法(第256頁)
- 第六章 從易經卦理看解困之道─話說電影企鵝寶貝(第263頁)
- 第七章 詩論二十四節氣─人對自然的感知(第283頁)
- 二十四節氣流轉的法則(第284頁)
- 二十四節氣相關詩文(第292頁)
- 陰曆的節日詩(第302頁)
- 附錄 人應追求無限的自然知理(第315頁)
- 人該如何從困境中獲得自由(第316頁)
- 春分秋分所彰顯的持中之道(第318頁)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30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3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