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中國古代音樂。
- 第一章 中國古代音樂史十事纂要(第1頁)
- 第一節 推測人類在原始時期的音樂形象(第1頁)
- 第二節 中華樂系及其傳播的情形(第2頁)
- 第三節 辨中國音樂非外來說(第3頁)
- 第四節 中國古代音樂以黃鐘為法度文物的基礎(第5頁)
- 第五節 中國古代音樂的樂制與風格(第6頁)
- 第六節 中國近世紀中西音樂遞變的關鍵(第12頁)
- 第七節 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第14頁)
- 第八節 音樂考古(第19頁)
- 第九節 日本韓國雅樂與中國古代歌舞(第23頁)
- 第十節 中國古代音樂變遷史的斷代(第30頁)
- 附錄 近四十年來中國大陸各省出土先秦音樂文物選粹(第33頁)
- 第二章 中國古代中央音樂官署制度(第79頁)
- 第一節 樂官職稱及其編階(第81頁)
- 第二節 國家音樂教育宗旨與目的(第86頁)
- 第三節 樂律制度(第87頁)
- 第四節 樂舞與樂歌(第90頁)
- 第五節 樂器(第93頁)
- 第六節 樂事(第94頁)
- 中國歷代音樂官署職稱變遷表(第95頁)
- 第三章 中國古代音律的研究(第101頁)
- 第一節 中國古代音樂的音與律的關係(第101頁)
- 第二節 中國音樂十二律計算的方法(第101頁)
- 第三節 三分損益律系統的重要律學(第110頁)
- 第四節 十二平均律系統的重要律學(第117頁)
- 第五節 清朝十四律概要(第124頁)
- 第六節 楊氏〈三律考〉摘要(第129頁)
- 第七節 中國音律的檢討(第134頁)
- 第四章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一)(第139頁)
- 第一節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的各種譜例(第139頁)
- 第二節 中國上古時期歌謠(第165頁)
- 第三節 中國北方第一部民歌總集的詩經(第165頁)
- 第四節 中國南方第一部浪漫文學作品的楚辭(第170頁)
- 第五章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二)(第179頁)
- 第一節 中國古代朗誦詩的漢賦(第179頁)
- 第二節 漢代賦家及其作品(第183頁)
- 第三節 上林賦中「樂府」音樂演奏晚會(第186頁)
- 第四節 漢賦的效應與現代文學的顧景(第187頁)
- 第五節 自然渾厚措辭率真的漢詩(第190頁)
- 第六節 三度空間的漢代樂府(第193頁)
- 第六章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三)(第209頁)
- 第一節 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的唐詩(第209頁)
- 第二節 唐詩的格律(第209頁)
- 第三節 唐詩的分期及各期著名詩人(第215頁)
- 第四節 初唐詩家(第216頁)
- 第五節 盛唐詩家(第216頁)
- 第六節 中唐詩家(第222頁)
- 第七節 晚唐詩家(第224頁)
- 第八節 魏晉六朝古詩、樂府與唐詩彼此間承襲關係(第225頁)
- 第七章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四)(第231頁)
- 第一節 豪放婉約兼而有之的宋詞(第231頁)
- 第三節 宋詞的格律(第232頁)
- 第三節 宋代的詞家(第237頁)
- 第四節 宋代兩大詞樂的音樂家(第239頁)
- 第五節 宋詞的音樂(第242頁)
- 第八章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五)(第247頁)
- 第一節 高下長短委曲道情的元曲(第247頁)
- 第二節 元曲的音樂結構(第252頁)
- 第三節 元曲的形體結構(第257頁)
- 第九章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六)(第265頁)
- 第一節 元代雜劇作家及其分期(第265頁)
- 第二節 雜劇作家的派別(第266頁)
- 第三節 元曲六大家(第268頁)
- 第四節 元人雜劇的祠藻(第274頁)
- 第十章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七)(第277頁)
- 第一節 南戲與傳奇(第277頁)
- 第二節 南戲的聲腔(第281頁)
- 第三節 傳奇 南曲 崑腔 南戲(第283頁)
- 第十一章 中國歷代歌唱文學(八)(第285頁)
- 第一節 明清傳奇的分期(第285頁)
- 第二節 明清重要傳奇作家及其所作劇曰(第285頁)
- 第三節 明清傳奇文化的特徵(第287頁)
- 第四節 傳奇的派別(第293頁)
- 第五節 元雜劇與明清傳奇體製的比較(第298頁)
- 第六節 傳奇作家的雜劇作品(第299頁)
- 第七節 現存元明清雜劇及明清傳奇的數量(第305頁)
- 第十二章 中國古代音樂工尺譜的記譜法(第309頁)
- 第一節 音階與音高(第309頁)
- 第二 節節拍與速度(第313頁)
- 第三節 重要音形與字聲(第316頁)
- 第四節 明高濂玉簪記傳奇琴挑齣朝元歌工尺譜與簡譜的對譯(第323頁)
- 第五節 元貨郎旦雜劇第四折二轉曲全譜析研(第330頁)
- 第六節 現存古劇樂曲的數量(第346頁)
- 第七節 懷念我的曲學「老師」曾達聰先生(第352頁)
- 第十三章 中國古代的樂器(第365頁)
- 第一節 中國樂器的起源(第365頁)
- 第二節 中國樂器的進化(第366頁)
- 第三節 中國樂器的類別與數量以及雅樂器圖(第368頁)
- 第四節 中國古代樂團與器樂曲(第378頁)
- 第五節 中國音樂哲學省思與和聲問題(第394頁)
- 第十四章 中國傳統音樂(第401頁)
- 第一節 民歌音樂(第401頁)
- 第二節 歌舞音樂(第402頁)
- 第三節 說唱音樂(第402頁)
- 第四節 戲曲音樂(第403頁)
- 第五節 京劇的起源(第404頁)
- 第六節 臺灣原住民的音樂(第405頁)
- 第七節 民族器樂(第408頁)
- 第十五章 宗教音樂三種(第411頁)
- 第一節 佛教音樂(第411頁)
- 第二節 地區性的道家音樂聲腔(第416頁)
- 第三節 天主教常年彌撒音樂(第429頁)
- 第十六章 中國古代音樂研究參考書目提要(第447頁)
- 第一節 正史藝文、經籍志樂類書目著錄十種(第447頁)
- 樂記作者公孫尼子其人(第449頁)
- 第二節 政書樂類書目著錄七種(第453頁)
- 第三節 宋以來公私藏書書目及讀書志樂類書目著錄九種(第454頁)
- 第四節 四庫全書系統書目樂類著錄九種(第455頁)
- 第五節 清代私人藏書書目樂類著錄十七種(第458頁)
- 第六節 現存音樂書目及大圖書館藏書目錄樂類著錄七種(第460頁)
- 第七節《中國音樂史料》所收經史子集樂類目錄(第463頁)
- 附錄(第467頁)
- 陳萬鼎學術著作目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製TPAGE : 33, SRNO : 23)(第467頁)
紙本書 NT$ 580
單本電子書
NT$
40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