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立政大教育心理與創造力研究學者詹志禹
集結《親子天下》人氣專欄文章,匯集重要教育研究與新知
幫助家長用「理性」思考親職角色,以「智慧」展現父母之愛。
二○一二年開始,《親子天下》雜誌邀請政大教育系教授詹志禹開闢專欄。兩年來,這個專欄從實際情境出發、提出當下迷思困惑,再透過扎實的教育理論與實證研究檢視,形成「家長咖啡屋」這個專欄的溫和理性基調,贏得眾多讀者認同。
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是循著父母的腳步與自己的摸索,嘗試成為一位「稱職」的父母。但如何才能稱職?在教育與教養理論百百款的浩瀚領域中,政大教授詹志禹以深入淺出筆觸,為讀者轉化深奧的教育與教學理論,幫助父母理解教育領域的新研究與新發現,以回答長年以來,存於大眾心中的共同迷惑。
譬如,針對「百歲醫師育兒法」與「親密育兒法」的諸多論戰,詹志禹帶著讀者回到理論緣起的行為主義與認知心理、人本主義,理解這兩種派典的基礎點之不同;在家庭與學校普遍使用「獎賞」鼓勵孩童的現實下,他以馬克吐溫「湯姆歷險記」的知名故事,釐清「獎勵」、「動機」與「興趣」彼此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他也以學者善於歸納的特長,分析出家長常在不自覺犯下的「四種溺愛」、「五種強迫」……等諸多教養類型。
這本小品文集,可說是在現今眾聲喧嘩、教育教養理論莫衷一是的氛圍下,極其難得擁有理性哲思的教育與教養反思筆記。作者以親和平易、深入淺出方式,將教育理論娓娓溫和道來,文章所引發的思考力道卻令人沉吟再三,是值得夜深人靜之時,自我反芻的案頭良書。
- 聯合推薦(第7頁)
- 吳靜吉/發現孩子的亮點,從同理心開始(第7頁)
- 鄭石岩/正向的教導藝術(第10頁)
- 陳安儀/適性揚才,才是真教育(第14頁)
- 黃哲斌/魔咒釋放的一代(第16頁)
-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開展天賦,人生多美好(第18頁)
- 施威良(佑佑皮皮)/從思維尋找方向,從智慧得到力量(第20頁)
- 自序 有咖啡味道的智慧之愛(第22頁)
- 1 尋找亮點 看見孩子的內在天賦(第31頁)
- 一個孩子就有一個亮點 有亮點,才有起點。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祕密花園之後,往往後面還能看到百花齊放。(第32頁)
- 百年之後,誰將留名? 你還在問孩子考試考幾分嗎?「分數」、「名次」能為孩子的人生與社會帶來什麼意義?(第39頁)
- 堅持興趣,叛逆有理 今日孩子未來從事的職業,尚有六〇%未被發明出來。孩子的生涯,誰選擇? 誰負責?(第45頁)
- 一樣天才,兩種命運 你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或相信「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第52頁)
- 害怕成功的女孩背後 社會演化至今,雖逐步認同並實踐性別平權,卻仍難接受「女尊男卑」?(第58頁)
- 有一種孩子,值得等待 如果孩子興趣廣泛,生涯卻遲遲沒有定向,你會覺得他一事無成,還是相信他大器晚成?(第64頁)
- 等待孩子的成就要等多久? 你對孩子的期望是為了彌補缺憾,還是發揮孩子的天賦? 如果一輩子都在等待,你離去時會失望嗎?(第70頁)
- 2 呵護亮點 實踐有智慧的優質教養(第77頁)
- 育兒寶典,小心選錯派典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少子化社會中令人憂心的現象是:許多父母不知道自己選錯了書!(第78頁)
- 錯愛孩子的四種方法 沒有「寶媽」哪來「媽寶」? 愛孩子沒有錯,但愛錯了方法,就容易養出長不大的王子和公主。(第84頁)
- 假日父母的親子互動祕訣 親子相處不一定有互動,有互動不一定有加分。優質親子關係的關鍵何在?(第93頁)
- 你是「衛星導航」父母嗎? 指導不等於指揮,急著給孩子答案,反而會讓他錯失學習的主導權。(第99頁)
- 當心「我是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類父母常對孩子說的話,你曾說過嗎?(第106頁)
- 我家也有「愛因斯坦」 優質教養的關鍵,不在父母嘔心瀝血的管教策略,而是自然形成、處之不覺的家庭氣氛。(第115頁)
- 你要培養理性的孩子嗎? 當你遭遇孩子理性的質疑或挑戰時,你會生氣或高興? 親子之間,講理就好。(第125頁)
- 讚美的風險 讚美是一種評價,但評價可能是一種控制,將使孩子對外在評價過度敏感和倚賴。(第132頁)
- 哪種獎賞最管用? 如何讓孩子把學習當遊戲? 什麼樣的獎賞,會削弱興趣、侵蝕內在動機?(第138頁)
- 拿手足互相比較的代價 華人父母似乎比歐美社會更愛「超級比一比」,小心「見賢思齊」不成,反倒傷了感情。(第144頁)
- 孩子鑄成大錯,誰該負責? 社會大眾常把犯罪行為歸因於家庭教育失敗。一個人的過錯,家庭要負多大責任?(第150頁)
- 3 點燃亮點 擴展教與學的新視野(第157頁)
- 找到心流就能學而不倦 教育的核心,不再只關心學什麼、考什麼,而是思考為什麼學? 能不能自主學習、樂在學習?(第158頁)
- 你誤解「教學」了嗎?光講解卻沒促成理解,光教書而不教人時,算是「教學」嗎?(第164頁)
- 你誤解「建構學習」了嗎? 建構式數學的真義,在於翻轉學習的思維:即使有標準答案,也不會有標準解法。(第171頁)
- 我對數學的愛恨情仇 一個年逾中年、專長為「教育統計學」的教授,卻仍殘留著焦慮的數學夢魘.....(第178頁)
- 為何大師培養不出大師? 相對於兒童,父母和教師都是專家;專家不理解生手,常因不耐煩而成為學習的殺手。(第186頁)
- 你誤解「創意」了嗎? 創意就是怪異? 究竟什麼是創意? 是靈光一閃的瞬間? 或是一種人人可以學習的技能?(第192頁)
- 如何謀殺「愛因斯坦」? 台灣有沒有潛在的「愛因斯坦」? 當然有,只是我們可能不知不覺中正在謀殺「愛因斯坦」!(第204頁)
- 如何用回饋引導學習? 你給孩子的回饋方式,反映你潛藏的教養哲學;你的回饋話語,牽引孩子的學習。(第212頁)
- 獨學不如共學 謹慎建構自己的共學社群,氛圍對了,動機來了!(第219頁)
- 尾聲 陪年輕人尋找生命的主題(第226頁)
紙本書 NT$ 300
單本電子書
NT$
21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