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考,微解說
- 點閱:179
- 譯自:This will make you smarter:new scientific concepts to improve your thinking
- 作者: 約翰.柏克曼(John Brockman)著 , 楊晴, 顏慧儀, 柯乃瑜譯
- 出版社:商周出版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 出版年:2014[民103]
- 集叢名:莫若以明:2
- ISBN:9789862725351
- 格式:EPUB 流式,PDF
內容簡介
Brain Pickings遴選2012最佳心理與哲學書籍No.1
康納曼談偏見,道金斯說迷信,平克論雙贏
150位世界頂尖思想家跨領域交流,幫助你做更好的決定
為什麼絕大部分的人自我感覺良好?
從失敗中學習教訓到底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人們會說服自己必須擁有商業行銷的商品?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專屬的活躍知識分子。我們這時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是認知科學、演化心理學和資訊科技的核心人物。這群光芒萬丈的思想家受到康納曼、喬姆斯基、威爾森、平克、賈伯斯和布林等人影響,在豎立當代思想風氣上貢獻卓著。他們提出根本的問題,跨出自己的學術象牙塔,到公共領域中引發大眾思辯。
擅長跨知識場域的出版經紀人約翰.柏克曼透過Edge.org讓當中多位意見領袖人物在本書中登場,切磋砥礪。共有150位世界頂尖人才參與,他們皆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出發點回答一個問題:哪種科學概念可以改善大家的認知?提出的思考、策略與論點,將讓我們明白我們的世界,世界的未來,並據此對未來做出更好的選擇。
內容例舉:
聚焦幻覺(康納曼)、雙盲控制實驗(道金斯)、戰勝恐懼(迪格雷)、身心健康的配方(塞利格曼)、認知負載(卡爾)、雙贏談判(平克)、週期循環的好處(丹尼特)、拒絕上當的方法(藍尼爾)、大腦隱藏層(韋爾切克)、80/20權重比例(薛基)、與大自然連結的思維(高曼)、範式轉移(拉馬錢德蘭)、集體智慧(瑞德里)、路徑相依(麥霍特)、建立有效理論(藍道爾)、生態願景(伊諾)、錯誤認知根源(塔勒)、生命起源多樣性(凡特)、氣質(費雪)、思緒迷失(哈里斯)、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克勞斯)
媒體推薦
本書中的人物都是熱門領域的佼佼者,這些文章只透露出一點點他們從事的專業。但願你不僅能因為他們奔放分享的態度而感動,也能感受到他們語調中的謙遜。他們尊重科學方法和集體事業,正是因為個人理智的力量很弱小。在這些引人入勝的篇章中,結合了人性和膽識的思想,格外不凡,至關緊要。——《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
全世界最棒的網站……Edge是世界上心智最傑出者聚會的沙龍。——英國《衛報》
Edge.org已成為跨科學、技術與更多領域的最前瞻震盪中心,促成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交流對話。——《大西洋月刊》
鑽研這本書就像偷聽了實驗室裡的激烈對話。它記錄了頂尖科學家的當務之急,並且在這些偉大想法打入主流之前,給予我們先行發掘的難得機會。——《紐約時報書評》
成功結合了好作家、好科學,與重大的廣闊關懷。——《柯克斯評論》(星號書評)
這本書是份真正的禮物……是打破我們好奇心「過濾泡沫」的有力工具,跨越眾學科的思考交相授粉,擴大了我們的知識舒適圈,在這過程中引發我們更深入、更豐富、更多維地去認識科學與生活。——Brain Pickings
- 前言 大衛.布魯克斯(第19頁)
- 編者序:Edge 大哉問 約翰.柏克曼(第22頁)
- 馬丁.芮斯(MARTIN REES):「深邃時間」和遙遠的未來(第24頁)
- 馬塞洛.格萊澤(MARCELO GLEISER):我們很獨特(第26頁)
- 邁爾斯(P. Z. MYERS):平庸原則(第28頁)
- 西恩.卡洛(SEAN CARROLL):無意義的宇宙(第30頁)
- 山謬.阿貝斯曼(SAMUEL ARBESMAN):哥白尼原則(第32頁)
- 克萊格.凡特(J. CRAIG VENTER):我們在宇宙中並不孤單(第33頁)
- 史都華.布蘭德(STEWART BRAND):微生物主宰著世界(第34頁)
- 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雙盲控制實驗(第36頁)
- 馬克斯.鐵馬克(MAX TEGMARK):推廣科學的生活方式(第38頁)
- 羅傑.尚克(ROGER SCHANK):實驗(第41頁)
- 提摩.漢內(TIMO HANNAY):對照實驗(第43頁)
- 基諾.沙格瑞(GINO SEGRE):臆想實驗(第45頁)
- 凱薩琳.舒爾茨(KATHRYN SCHULZ):科學史上的悲觀後設歸納法(第46頁)
- 塞繆爾.巴倫德斯(SAMUEL BARONDES):人人都很平凡,卻又獨一無二(第48頁)
- 約翰.圖比(JOHN TOOBY):因果關係、道德上的軍事手段以及套利性的錯誤歸因(第49頁)
- 大衛.邁爾斯(DAVID G. MYERS):自私的偏見(第52頁)
- 蓋瑞.馬可斯(GARY MARCUS):認知的謙遜態度(第54頁)
- 道格拉斯.洛西可夫(DOUGLAS RUSHKOFF):科技帶有偏見(第56頁)
- 傑拉德.斯莫伯格(GERALD SMALLBERG):偏見是敏銳的直覺(第57頁)
-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聚焦的幻覺(第59頁)
- 卡羅.羅維理(CARLO ROVELLI):確定性,無用(第60頁)
- 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KRAUSS):不確定性(第61頁)
- 艾伯瑞.迪格雷(AUBREY DE GREY):分辨恐懼未知的輕重緩急(第62頁)
- 奈吉.戈登菲爾德(NIGEL GOLDENFELD):因為(第64頁)
- 史都華.菲爾史坦(STUART FIRESTEIN):命名的遊戲(第67頁)
- 塞斯.羅伊德(SETH LLOYD):活著,真要命(第69頁)
- 蓋瑞特.李斯(GARRETT LISI):沒算到的風險(第71頁)
- 尼爾.格申菲德(NEIL GERSHENFELD):真理就是一部模型(第74頁)
- 喬恩.克萊因伯格(JON KLEINBERG):合而為一(第75頁)
- 史蒂凡諾.博瑞里(STEFANO BOERI):都會中的性別人際距離學(第78頁)
- 凱文.凱利(KEVIN KELLY):失敗會解放成功(第79頁)
- 古樂朋(NICHOLAS A. CHRISTAKIS):整體論(第81頁)
- 羅伯特.普羅文(ROBERT R. PROVINE):TANSTAAFL(第83頁)
- 傑拉德.霍爾頓(GERALD HOLTON):懷疑實證主義(第84頁)
- 湯瑪斯.巴斯(THOMAS A. BASS):開放系統(第85頁)
- 喬治.卻奇(GEORGE CHURCH):非天生的遺傳(第86頁)
- 保羅.科德羅斯基(PAUL KEDROSKY):基準轉移症候群(第88頁)
-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PERMA(第90頁)
-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正和賽局(第92頁)
- 羅傑.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為了生存而相依偎(第95頁)
- 迪倫.伊文斯(DYLAN EVANS):比較利益法則(第97頁)
- 傑生.史威格(JASON ZWEIG):塑造機緣巧合(第98頁)
- 魯迪.盧克(RUDY RUCKER):世界不可測(第100頁)
- 查爾斯.席夫(CHARLES SEIFE):隨機(第101頁)
-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PICKOVER):萬花筒般的發現機制(第104頁)
- 蕾貝卡.紐伯格.郭登斯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推論出最佳解釋(第106頁)
- 艾曼紐.德爾曼(EMANUEL DERMAN):擬物化(第108頁)
- 尼古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認知負載(第109頁)
- 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策展(第111頁)
- 理察.尼茲彼(RICHARD NISBETT):「得當的」抽象速記(第113頁)
- 羅伯.庫茲班(ROB KURZBAN):外部性(第116頁)
- 詹姆斯.歐唐納(JAMES O’DONNELL):一切都在變動中(第118頁)
- 道格拉斯.肯瑞克(DOUGLAS T. KENRICK):次級自我和模組化心智(第120頁)
-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預測編碼(第122頁)
- 唐諾.霍夫曼(DONALD HOFFMAN):我們的感官桌面(第124頁)
- 巴瑞.史密斯(BARRY C. SMITH):感覺與多重感官(第127頁)
-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周身世界(第130頁)
- 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理性無意識(第132頁)
- 亞當.奧特(ADAM ALTER):我們對太多塑造精神世界的元素視而不見(第135頁)
- 特庫姆塞.費奇(W. TECUMSEH FITCH):學習本能(第138頁)
- 麥可.薛默(MICHAEL SHERMER):從下往上想,不是從上往下想(第140頁)
- 艾琳.派波柏格(IRENE PEPPERBERG):固定行動模式(第142頁)
- 泰倫斯.索諾斯基(TERRENCE SEJNOWSKI):十的次方(第144頁)
- 璜.安利奎斯(JUAN ENRIQUEZ):生命編碼(第147頁)
- 史蒂芬.柯斯林(STEPHEN M. KOSSLYN):約束滿足(第149頁)
- 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循環(第151頁)
- 珍妮佛.賈奎特(JENNIFER JACQUET):關鍵消費者(第154頁)
- 傑容.藍尼爾(JARON LANIER):累積的錯誤(第156頁)
- 丹.斯波伯(DAN SPERBER):文化吸引因子(第158頁)
- 格利歐.波卡勒堤(GIULIO BOCCALETTI):規模分析(第161頁)
- 弗朗克.韋爾切克(FRANK WILCZEK):隱藏層(第163頁)
- 莉莎.藍道爾(LISA RANDALL):「科學」(第166頁)
- 馬塞爾.金斯本(MARCEL KINSBOURNE):團體內部擴張(第167頁)
- 強納生.海特(JONATHAN HAIDT):偶發的超級有機體(第168頁)
- 克雷.薛基(CLAY SHIRKY):帕雷托原理(第170頁)
- 威廉.卡文(WILLIAM CALVIN):找出那個架構(第172頁)
- 傑.羅森(JAY ROSEN):詭譎的問題(第174頁)
-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人類世的思維(第176頁)
- 亞隆.安德森(ALUN ANDERSON):緩生人(第178頁)
- 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我們在思緒中迷失(第180頁)
- 湯瑪斯.梅辛格(THOMAS METZINGER):具有透明現象的自我模型(第182頁)
- 蘇.布萊克摩(SUE BLACKMORE):有關聯並不代表是原因(第183頁)
- 大衛.達林普(DAVID DALRYMPLE):資訊流(第186頁)
- 李.施莫林(LEE SMOLIN):比較時間有限與時間無限的思考方式(第188頁)
- 理察.佛爾曼(RICHARD FOREMAN):負面能力是萬靈丹(第191頁)
- 托爾.諾川德(TOR NØRRETRANDERS):深度(第192頁)
- 海倫.費雪(HELEN FISHER):氣質向度(第194頁)
- 傑佛瑞.米勒(GEOFFREY MILLER):人格/瘋狂連續(第196頁)
- 喬爾.格德(JOEL GOLD):自我適應性退化(第198頁)
- 馬修.瑞奇(MATTHEW RITCHIE):系統平衡狀態(第199頁)
- 琳達.史東(LINDA STONE):投射思考(第201頁)
- 拉馬錢德蘭(V. S. RAMACHANDRAN):異例和範式(第203頁)
- 大衛.蓋勒特(DAVID GELERNTER):遞迴結構(第206頁)
- 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設計你的思維(第209頁)
- 安德里安.奎野(ANDRIAN KREYE):自由爵士樂(第212頁)
- 麥特.瑞德里(MATT RIDLEY):集體智慧(第214頁)
- 捷爾德.蓋格瑞澤(GERD GIGERENZER):風險素養(第216頁)
- 羅斯.安德森(ROSS ANDERSON):科學與劇場的對比(第218頁)
- 齊斯.德福林(KEITH DEVLIN):基準率(第219頁)
- 馬提.赫斯特(MARTI HEARST):線上索引(第221頁)
- 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主張往往是實證問題,要靠收集證據解決(第222頁)
- 葛雷格里.保羅(GREGORY PAUL):科學家就該有科學精神(第223頁)
- 詹姆斯.克羅克(JAMES CROAK):零雜工(第225頁)
- 馬克.亨德森(MARK HENDERSON):科學方法服務的不僅是科學(第227頁)
- 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生命遊戲,以及尋找產生器(第229頁)
- 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軼聞主義(第231頁)
- 湯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可以指出絕對危險的事,但不能指出絕對安全的事(第233頁)
- 克莉絲汀.芬恩(CHRISTINE FINN):缺席與證據(第234頁)
- 約翰.麥克沃特(JOHN MCWHORTER):路徑相依理論(第236頁)
- 史考特.桑普森(SCOTT D. SAMPSON):互即互入(第239頁)
- 迪米塔爾.薩塞羅夫(DIMITAR SASSELOV):他者(第242頁)
- 布萊恩.伊諾(BRIAN ENO):生態學(第243頁)
- 史蒂方.亞歷山大(STEPHON H. ALEXANDER):二元性(第245頁)
- 雅曼達.蓋夫特(AMANDA GEFTER):二元性(第247頁)
- 安東尼.阿奎里(ANTHONY AGUIRRE):悖論(第249頁)
- 艾瑞克.托普(ERIC TOPOL):追尋根本原因:人類「黑盒子」(第251頁)
- 大衛.羅文(DAVID ROWAN):個人資料探勘(第253頁)
- 薩特雅吉特.達斯(SATYAJIT DAS):藝術和商業上的平行論(第255頁)
- 羅倫思.史密斯(LAURENCE C. SMITH):創新(第258頁)
- 凱文.韓德(KEVIN HAND):吉布斯景觀(第259頁)
- 維諾德.柯斯拉(VINOD KHOSLA):黑天鵝科技(第261頁)
- 葛羅莉雅.歐里吉(GLORIA ORIGGI):擺爛學(第263頁)
- 艾瑞克.維恩斯坦(ERIC WEINSTEIN):造假(第265頁)
- 凱.克勞斯(KAI KRAUSE):奧坎剃刀的愛因斯坦之刃(第267頁)
- 戴夫.溫納(DAVE WINER):熱追蹤導彈(第270頁)
- 馬可.亞科波尼(MARCO IACOBONI):纏結(第271頁)
- 提摩西.泰勒(TIMOTHY TAYLOR):科技為人類發展舖路(第273頁)
- 保羅.沙佛(PAUL SAFFO):判斷時距(第274頁)
- 塔尼亞.倫布羅佐(TANIA LOMBROZO):可廢止性(第276頁)
- 理查.塔勒(RICHARD THALER):以太(第278頁)
- 馬克.帕傑(MARK PAGEL):知識的假設性(第280頁)
- 耶夫根尼.莫洛佐夫(EVGENY MOROZOV):定勢效應(第283頁)
- 艾德華.沙爾榭多.阿爾巴蘭(EDUARDO SALCEDO-ALBARAN):感官的智人:有感情與理智的動物(第284頁)
- 菲利.庫許曼(FIERY CUSHMAN):瞭解錯構症(第287頁)
- 大衛.布斯(DAVID M. BUSS):性選擇(第290頁)
- 巴特.科斯可(BART KOSKO):證明完畢的時刻(第292頁)
- 理查.索爾.渥曼(RICHARD SAUL WURMAN):理解和溝通的對象(第294頁)
- 卡爾.季默(CARL ZIMMER):生命猶如副作用(第295頁)
- 葛雷哥利.克區蘭(GREGORY COCHRAN):維克效應(第296頁)
- 約書亞.格林(JOSHUA GREENE):隨附性!(第299頁)
- 海柔. 蘿絲. 馬庫斯(HAZEL ROSE MARKUS) / 亞嵐娜. 康納(ALANACONNER):文化週期(第302頁)
- 維多利亞.斯達登(VICTORIA STODDEN):過渡階段及過渡規模(第305頁)
- 布萊恩.努特森(BRIAN KNUTSON):可複製性(第307頁)
- 潔妮.賈丁(XENI JARDIN):環境記憶與中性觀察神話(第309頁)
- 黛安.哈彭(DIANE F. HALPERN):理解科學程序之顯著統計差異(第311頁)
- 碧翠絲.葛隆(BEATRICE GOLOMB):欺慰劑效應(第313頁)
- 安德魯.雷夫金(ANDREW REVKIN):親人性(第316頁)
- 米札琳.巴納吉(MAHZARIN R. BANAJI):崩潰思維的解決辦法:訊號偵測理論(第318頁)
- 大衛.皮薩羅(DAVID PIZARRO):日常錯覺聯想(第321頁)
- 恩尼斯.沛普爾(ERNST PÖPPEL):滿是垃圾的認知工具(第322頁)
- 致謝(第324頁)